香港六宝合典资料大全:山东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完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意见2025-02-18 16:25浏览数:9次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完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意见鲁教师函〔2024〕65号各市教育(教体)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高等学校: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进一步健全我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要求,现就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提出如下意见。一、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专业成长特点,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建设发展有方向、进步有阶梯、资源有保障、覆盖职业生命全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到2025年,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基本完善,支撑平台搭建完成,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到2027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有效运行,教师人人尽展其才,优秀教师大量涌现,形成契合我省教育发展实际、可在全国推广复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主要举措(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成长规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新任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为教师设计和提供适应所处发展阶段的培训项目,促进教师拾阶而上、不断提升。健全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进阶机制。省级研究制定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参考标准(见附件)。各地各校要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研究制定教师生涯发展规划,引导教师增强专业成长观念,激发上升动力,鼓励跨跃式发展。(二)扩增师资培训资源。汇集整理现有各类中小学师资培训课程资源,逐项分析和标注所适用的教师群体对象,加强标准化、体系化建设,逐步形成分层分类、多维度多模块、服务支持教师发展各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研究制定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准入)标准,引导师资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教育基地提升服务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承接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分学段、分学科遴选认定一批名师培育机构。省级开发教师发展机构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承训单位准入退出管理和培训过程监督。建立课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支持省内外教师发展机构开发优秀教师培训项目,省级定期征集推广。(三)细化培训责任分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进一步统筹和整合培训力量,明确省市县校各级培训的重点任务,打造上下衔接、协同培养的工作格局。省级培训主动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在示范引领和补短强弱,主要承担省级名师(含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国家级名师培育以及薄弱地区、紧缺领域教师培训等。市级培训重在素质提升和重点选树,主要承担市级名师、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以及省级名师培育输送等。县级培训重在筑牢基础和全员覆盖,主要承担新秀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的培养等。学校培训重在以校为本和自主研习,主要承担新任教师培训、新秀教师培育和教师团队研修组织等工作。市县级培训每年要安排一定项目支持薄弱地区、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四)推行教师自主选学。充分尊重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和生涯规划,改进教师培训方式,通过分阶段、分类型、分主题提供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支持由教师个人或者以学校为单位自主选学,逐步形成教师培训“每人一课表”,增强培训精准性。调整教师培训必修与选学的内容结构,实现以自主选学为主体。更新完善山东省教师培训管理系统信息,无感化伴随式采集教师教学、教研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画像”,作为培训课程资源科学供给的重要依据,为教师建立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五)强化培训学分管理。完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全面落实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分且每年不少于48学分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优化继续教育学分结构,5年周期内,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会同有关部门提供不少于240学分的培训,其中,市县级提供的培训不少于180学分,且市县组织的面对面培训合计不少于120学分,省级提供线上、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分;校级培训不超过120学分。参照“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优化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领域培训课程结构,根据培训课程的内容与方式确定学分系数,原则上专业理念与师德领域培训学分比例不低于10%。(六)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依托部分高校设立山东省教师发展中心,承担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培训组织等工作。支持市县依托教科研、电教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加强教师发展培训工作,强化与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配合,着力提高县级教师发展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教师发展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七)实施培训成效评价。加强教师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建立常态监测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全过程搜集教师培训数据,对各地各校教师培训实施及成效进行监测分析。组织专业机构对省级培训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评估,每年选取部分项目开展跟踪质效评价。各市要建立由培训项目组织方、承接方、授课教师和学员多元主体的评价办法和效果追踪反馈机制。重视培训项目评价结果的使用,将其作为各地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检验、培训资源遴选、培训机构管理的重要依据。做好相关数据收集,探索制定发布教师专业发展指数。三、健全保障体系(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支持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各地务必要充分认识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方案。(二)增进工作协同。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围绕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职称晋升、岗位管理、经费分配等方面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保障力度。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作为其年度考核、评优树先、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条件。省、市、县各级结合教育领域专项资金,合理安排教师培养培训经费,用于本级项目实施。幼儿园、中小学校要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开展考核督导。将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以及经费保障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各地要加强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考核,对于成效显著的项目要给予表扬激励;对于成效较差的,要停止项目实施;对于存在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情况的,要立即停止项目实施,并给予通报、取消项目申报资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等处理。附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参考标准(试行).doc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4年12月23日附件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参考标准(试行)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服务我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我厅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班级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专业发展)》等相关文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典型特征进行提炼,旨在为中小学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相关机构精准组织培训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新任教师:指实习期考核合格后,正式进入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该阶段教师处于职业适应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教龄一般在1—3年或具有初级职称。 新秀教师:指初具职业化的教师,该阶段教师已积累一定的经验,能够熟练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全面的职业认知,教龄一般在3—8年左右或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 骨干教师:指在市地获得名师(含名校长、名班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等,在全省同行或学科团队中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师,该阶段教师已具备成熟的职业认知与理解、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龄一般在8—15年左右,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卓越教师:指获得省级名师(含名校长、名班主任)、特级教师等,在省域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师,该阶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已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既有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智慧,教龄一般在15—25年左右,具有高级职称。 教育家型教师:指对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在省域及国家层面具有广泛影响,持续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该阶段教师积极践行并弘扬教育家精神,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教龄在20年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依据国家相关文件,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师德修养、管理育人、课堂教学、自主发展四个关键领域。每个领域综合各维度,描述典型特征的进阶。 师德修养:从职业理解与践行、对学生态度与行为、自身修养三个维度,呈现教师由最初基于外在纪律要求、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遵守,到基于职业认同、对师德师风的自觉践行,最终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深厚情怀的进阶式发展。 管理育人:从价值追求与理念、行为表现与效果两个维度,呈现教师由最初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注重规则管理,逐步到以提高成效为导向,注重权变管理;以促进学生近期发展为导向,实施高效管理;以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为导向,进行创新管理,最终到以实现学生生命成长为导向,注重人格管理的进阶式发展。 课堂教学:从价值追求与理念、行为表现与效果两个维度,呈现教师由以课堂控制为导向、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到以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尝试创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深化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度整合教学,形成教学风格;最终到坚持全面育人,引领教学改革的进阶式发展。 自主发展:从价值追求与理念、行为表现与效果两个维度,呈现教师由注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积极探索职业发展路径,逐步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寻求合作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实现持续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反思,促进创新发展;最终到推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实现创新性变革,引领教师专业素养进阶式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观测点
|